四大學群


1.社會與文化學群

學群理念

挖掘、考察事物的歷史、文化脈絡及價值。讓被視為無用、理所當然的事物浮現深度與意義;讓被標籤化與刻板印象化的事物重新顯露其內涵;讓參與者能同時以局人與局外人的角度審視所屬的社會與文化。

規劃特色

本學群課程著重在文化內涵與價值的發掘與建構。而此處所指的文化除了在地文化之外,更包含了現存於各地的多元文化。也就是除了文本之外,一方面期待經由田野調查、實際參與的方式開展出學區內六個區域(新營、鹽水、白河、東山、後壁、柳營)的歷史、文化與社會脈絡,建立地方知識體系,並扣連時代脈動,找出文化資產的當代意義;另一方面則深入理解各種文化生成、特色,以促進文化間的互動與了解。規劃方向分述如下:

(A)文化意義的誕生、存在與演變:著重脈絡的爬梳,以文化物件及語言符号為路徑。如:茶藝、語言課程、地方文學。

(B)社會文化現象中的權力關係與普世價值之探討。如:性別議題、人權、族群關係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(C)全球化下地方文化與知識的再現:包含地方學與文化資產的知識建立。如田野調查的課程、地方文史課程、文化資產入門課程等。

預期效益

(A)建構地方的文史資料庫。藉此對地方有不同於往的深層認識,同時找回與地方的情感連結,為地方文化的保存、延續、創新提供基礎。                  

(B)促進族群與異文化間的理解與互動。落實文化多樣性的理念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C)普及化文化資產守護的觀點,提供自身面對全球化時的思考與行動參照。                    

(D)讓文化成為必然的價值,作為生活及社會發展的必要觀點。


2.環境與產業學群

學群理念

本學群著旨在探討人、環境與產業之間的關係,並以自然文化遺產及產業文化為切入點。也就是我們所思考、關注的不單單只是自然環境的研究與保育,我們要看的是:

(一)自然文化遺產的生成脈絡與人文意涵。換言之就是人與環境的互動,這包含了人類在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、不同文化下的人又是如何面對自然,並因而生成何種文化地景。

(二)產業文化的生成與變遷。了解人們如何在不同的環境下造就各具特色的產業、拆解這些產業與地方的關係。

 規畫特色

以大新營地區的社區資源與產業作為規劃重點,並將發掘、記錄、保護與推廣的概念視階段融入課程。規劃方向分述如下:

(A)自然生態的記錄與觀察:透過長期或短期的定期定點觀察,紀錄大新營地區生態資源,例如,以崁頭山做為長期目標,規劃相關生態課程以記錄與巡守崁頭山生態資源。

(B)探究產業文化的生成與變遷:例如糖業與糖廠的興衰等。
(C)透析生活聚落中的生態環境,並與常民生活價值進行連結,例如,透過了解社區內的樹群歷史或是利用環境特性而生的特色建物,如土窯等,從自然生態與環境層面上,了解人類聚落發展與環境間的連結。
(D)發現農業耕作的特色與變遷。推廣如社區支持型農業、自然農法等有利於社區健康發展的概念。

預期效益

(A)深入了解生態與社區環境間的關聯,激發民眾保存自然文化遺產與產業文化的決心。
(B)建構地方性的自然文化遺產及產業文化資料庫,豐富地方學的內涵。
(C)成立相關的社團,以對相關議題進行持續性的關注與行動。
(D)了解慣行農法與自然農法的差異,推行有益於環境的農耕方式並宣導糧食自給率的重要性概念,讓參與的學員能夠理解日常消費與環境間的關係,逐步推廣友善環境的消費習慣。


3.生命與技藝學群

學群理念

以身體、勞動及技藝為切入點,一方面探討身體的勞動、技藝的學習對個人 生活與生命的影響;另一方面則要挖掘勞動與技藝的文化內涵。

規劃特色

本學群以無形文化資產為參照點,並融合在地文化與特色,除了表現地方傳統藝 術的價值、美學與意義之外,還著重於讓參與者在其中產生生命的轉化。規劃方向分述如下:

(A)傳統工藝美術能力的培養、美感的啟發以及創作的發想。主要範疇包括雕 藝、編藝、繪畫、塑藝、製作、金工等。例如邀請白河陶坊的林文嶽老師擔任講 師,導入生活陶的概念,將陶藝品融入日常生活中。

(B)傳統表演藝術的認識與傳承:主要範疇為傳統戲曲、民族音樂、民俗藝陣。 例如新營土庫的竹馬陣、太子宮的電音三太子、市區的十二婆姐陣;後壁頂長宋 江陣,菁寮金獅陣的研究與傳承。

(C)民間風俗信仰的研究及參與:主要範疇為風俗、信仰及歲時活動:例如實 際參與東山區吉貝耍夜祭,碧軒寺迎佛祖、鹽水區的蜂炮等活動。

預期效益

(A)讓傳統的工藝、美術、表演藝術、民俗信仰後繼有人,得獲延續與傳承。

(B)提昇參與者的自信心、強化其自我認同並豐富其生命意義。


4.活化與創新學群

學群理念

消彌因社會變遷而在文化資產與日常生活中造成的鴻溝;讓被邊緣化、古董 化的文化資產重新進駐到常民的生活中。而為了讓文化資產得以與時俱進,跟上 時代的腳步,同時貼近民眾的日常生活,活化與創新便成為刻不容緩的必要之道。

規畫特色

透過地方文化生活圈概念,以大新營地區的歷史背景與地理環境做為文化與 創意的觸媒,以創新的方式活化傳統工藝、地方產業、閒置空間。建構城市新色 彩、開發文化創意產業,以文化加值課程,以創意滋潤地方。規劃方向分述如下:

(A)創新概念的導入:培養看待地方文化的新視野。包含案例分享、公民美學、 價值建構等課程。

(B)不只化險為夷,更要創新使用:協助社區,以具有地方價值之有形、無形 文化資產作為基底,不只讓陷入保存危機之文資得以留存,並結合時代意義與須 要,進行文化資的翻新與創新。

(C)閒置空間的永續經營:實際動手改造閒置空間並進行實體營運。如糖業廢 線道、台鐵倉庫群、日式建築、老街、老聚落等。

(D)傳統及社區產業的創意研發:對邁入夕陽之境的傳統產業或具有地方色彩 的社區產業進行輔導與轉化,例如老行業、老攤販…等。

預期成效

(A)讓傳統契入現代,讓在地原創成為文創的核心。

(B)將在地推向國際,與世界文化舞台接軌。

發表留言